找到相关内容186篇,用时19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五次大争辩(上)

    佛教的东西,不过是属于“真谛唯心’,与“虚妄唯识’的立场有所不同而已。  总起来说,中国学者关于《起信论》真伪之辨,基本上是二类说法:一是马鸣作、真谛译肯定说(承认作者是马鸣,译者是真谛);二是马鸣作、...坛经》为慧能所作,后人在内容上有昕增加。他说:《坛经》中确有慧能的思想,但是哪些是慧能的,哪些是后人的,从《坛经》本身已经很难难一一区别出来了。”现在,中国佛教学者对《坛经》真伪问题的争论还在继续,但...

    傅教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52265278.html
  • 从修止观到说止观--天台智者大师创建止观学说的过程

    和修行方法。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并非一下子完整系统地传入中国,为当时中国佛教学者所原原本本地接受。在佛法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契合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佛法的理论与实践统一体发生了分化...大师定慧双开的止观学说,不仅整合了南北学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代佛教领袖,面对教内外灭法破法的末法衰相,为使正法久住而寻求的因应之道,因而对于当代中国佛教亦有警示意义。  关键词:天台宗 慧文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15466276.html
  • 试论中国近代唯识学思潮的源流

    内学院”,以唯识学为思想取向,企图回归斯学原旨,并彻底反思中国佛教诸宗义理,在此种风气的指引下,支那内学院培养出大批中国佛教的杰出学者,为一时重镇。杨仁山的另一后学释太虚,希图以法相唯识学涵盖世间一切...界的佛教学者,向上追溯,大多数人与作为近代唯识学重镇的“支那内学院”都有一定的师承关系,现当代中国佛教学者所取得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在很大程度上,乃唯识学注重理性思辨的风格所赐也。  前辈学者陈寅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3567851.html
  • 作为方法的印顺:问题意识、诠释效应及其它

    佛教界维护自身权益、拓展生存空间的许多行动中,都可以看到佛教学者积极参与的身影。对于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大部分中国佛教学者来说,学术从来就不单纯是书斋里寻章摘句的爬梳,也不是三两素心人寒灯夜雨中的清谈,...问题意识。说来奇怪,大陆学者本来是带着对于大陆佛教发展的关心来考察台湾佛教的,但是当他们诠释印顺思想时,却要么是将它作为一种纯粹的佛教学术,要么是将他置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思想史特别是台湾佛教思想史的框架...

    宣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0668194.html
  • 佛教“空”义的历史演变

    空寂意义不同,心性不只是空寂的,而且是觉知的,从而把佛家对空性的体悟转向了实有的内在心性的修持、提升。  东晋初年,中国佛教学者在魏晋玄学思潮影响下,纷纷著文立论,阐述对般若学“空”义的理解,形成了六...性空可见,缘起性空是三性说立论的基础,三性说仍以般若空性理论为归宿。  在印度,瑜伽学派与中观学派的学说曾一度趋于统一,后来又归于中观学说。此后,印度大乘佛教的“空”义也就停滞不前了。  五、中国佛教...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1468630.html
  • 隋唐长安佛教义林与义学风尚

    。阿赖耶识作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根本观念和基本范畴,受到中国佛教学者的重视,并且对阿赖耶识究竟是清净的真识还是污染的妄识展开了争论。这一争论也与佛性问题的探讨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界辩论的...法华》、《华严》、《四分》等佛教经典,如火如荼,蔚然成风。隋唐长安佛学义门夥多,义林如市,义学风起云涌。高度繁荣的隋唐长安佛教义学为形成富于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介永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63070346.html
  • 试论中国文化对佛教孝道观的融摄

    佛教特别重视孝道,是一件为人所熟知乐道的事,  经过几位名家如陈观胜、道端良秀等人的讨论,学术界  几乎公认注重孝道是中国佛教的特点之一。这种看法一  直被保留下来,直到近数年来,研究印度佛教学者如  邵朋、史太朗的研究发表,重孝是中国佛教特点的说法  ,才受到挑战,这两学者从印度经典中,征引证据,特  别是地下出土的金石资料,说明印度  页152  的佛学徒,早己重视孝道,因此孝道是中国佛教特点...

    王志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4370925.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基础

    ,而是中国佛教学者阐释印度  佛教思想所呈现的概念,这不但是儒家思惟形态的具体表现  ,更是中国佛教思想的特质。而印度佛教东传得与中国思想  之融合,并且形成中国佛学思想的特殊形态,实在是事有必  至...」或佛性同源的立场,强  调众生的机缘乃感动佛陀垂应的绝对因素。道生说﹕「理不  可请,理实常存」和「法性照圆,内实常存」,很明显地已  肯定传统儒家思想的「理」,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的地位  (注36...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0671323.html
  • 佛教生态伦理核心及其现代诠释

    的发掘与诠释正是其中一个自觉的组成部分。随著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兴起,近年来中国佛教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佛教理论中蕴涵的生态文化思想。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主要集中于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经典文本发掘以及佛教...互及互入的关系。缘起论的这一思想,在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诸宗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与淋漓尽致的诠释。在华严境界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说构成世界万有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作用,...

    唐忠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5474755.html
  •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土世界。为了更好地理解善导的报土思想,有必要就佛教界对净土的看法作一简要的说明。中国佛教学者对于阿弥陀佛净土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认为弥陀净土是“事净土”,即凡夫修行所得到的净土,当然也承认...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王公伟   内容提要:善导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僧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善导的净土思想由他力本愿说、往生论、念佛论三部分组成。他力本愿说是...

    王公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3878602.html